为什么有时候给父母买东西,他们总说不要?
今天突然有这么一个感慨:
女生的运动服款式繁多穿着性感,而男生的运动服千篇一律沉闷无趣穿起来像民工。
本想把这条感慨发微博,但又担心有人评论:民工怎么了?看不起民工?
也许是我想多了,我想多是因为我怕你想多。
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想多了,有时候觉得人情世故比较累,就是因为要多想。
进而我想到一个词汇:政治正确。
这里的政治正确,说的人的社会关系、道德约束、风序良俗等方面的正确。
举个例子。
比如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有时候打电话告诉父母:过几天我打算休假,回老家跟你们聚聚。
父母:忙就不用回,工作要紧。
子女:还好,不忙。
父母:舟车劳顿太麻烦,费钱费力,何必呢。
子女:不说了,我机票已经定了。
父母:那行吧,到时候我们去接你。
于是子女挂掉电话,开始订机票。
子女回去后,其实很父母很开心。但很多父母在这样的对话情景里,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期许。
很少有父母直接说:哎哟卧槽你要回来啊!很好!老子就希望你经常回来。
大多数父母想得太多,担心子女所谓的常回家看看只是嘴上说说,担心子女是为了义务而回,担心子女把回家当成负担。
在这样的想法下,一般都会逐步试探,
譬如上文所述的第一层试探:忙就不用回了,
第二层试探:舟车劳顿太麻烦。,
直到试探到一个肯定的结果,才假装勉强接受,然后挂了电话心里暗自乐。
再有一个例子。
子女:给你们推荐一口锅,超级好用。
父母:很贵吧?
子女:贵是贵,但是值啊,厨具这玩意不存在性价比,越贵越好。
父母:照你这么说那些大厨没有好厨具还做不出好菜了?
子女:抬杠。
父母:我不要,就我这厨艺,还用锅?
子女:那你用手煮?
父母:抬杠。
后来子女偷偷把锅买回来。
父母一用,嘴角当场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,接着开始在饭桌上感慨:这锅受热太均匀了!这锅密封性好,炖肉锁汁能力一流!这锅…
子女为父母花钱时,有些父母总要推脱再三。这不需要那没必要的。
人的年纪越大,越不想主动探索未知领域。他们价值观的关键词是那都是骗钱的、还是老祖宗的好、我这么多年还不是就这么过了?
等到体验之后,才会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。
但你别以为他们的价值观从此就颠覆,等你下次再给他们买什么,他们仍然会推脱再三。
其实谁都知道好的东西一定贵。 长辈也知道。
但是为了政治正确,大多数父母不敢直接说我要买个4K电视、我要买个按摩椅,你给买好的买贵的。
因为他们担心子女或者媳妇想:我勒个擦?这老不死的也真是不客气啊?哈?
即使他们知道子女不会这么想。
但就是担心。
人这一辈子,不管有多风光,始终活在一个怕字中。
怕这怕那,尽管大多数时候啥事没有。
为了追求表面的安稳,便把内心活得如履薄冰。
说白了就是两个字:客气。
所谓滴水不漏,所谓言行周到,其实就是客气。
不客气未必错,但客气一定对。这就是政治正确。
当然,也有其他父母在这方面是不客气的,今天不说个例。
很多事情难说对错,只好说说差异。
其实任何时代都有败家的人,
但是经历过伤痕时代的,会有一部分人更容易把日子过得即使不差钱也过得跟差钱似的。
认识一位长辈,财务自由资产可观,但当年在部队穿的背心,几十年来,现在每年都还在穿。
这件部队背心上的五角星,跟你纪梵希T恤上的五角星,就是代沟。
有代沟就有矛盾,那么在处理关系时就要追寻政治正确。
这是避免冲突的战略。
我个人所赞赏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,以回家为例,应该是这样:
父母:你回来是好的;你不回来,没那么好,但也可以接受。我不跟你客气,你也别当负担。
我喜欢摊开了讲。
不要把你在社会中学会的谈判策略用在亲情关系中。
真情流露反而一马平川,
旁敲侧击反而疑神疑鬼。
再说晚辈,比如我有子女,以购物为例,我个人赞赏的沟通环境是这样的:
小孩子如果想要买东西,我希望他想要什么就能直接告诉我。
我觉得买得起且功能合适,买。
我觉得买不起或功能不适合,我就解释为什么不买。
我希望小孩知道两点:
首先不是他想要星星我就能摘下来。这不可能。
其次,我告诉他星星的确很美,也别觉得自己得不到星星就说星星不好。价值观不能跑偏。好的就是好的。
如果我这辈子摘不到,你以后有本事自己去摘去。
一些纸上谈兵。
(之所以是纸上谈兵,因为我连自己的起床气都克服不了哇哈哈哈哈!)